Wishlist 0 ¥0.00

高清版!18个行业的产业链全景图!

汽车产业链全景图

  

  手机产业链全景图

  

  飞机产业链全景图

  

  最全VR产业链全景图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景图

  

  超全家居产业链全景图

  

  高铁产业链全景图

  

  机器人产业了全景图

  

  无人机产业链全景图

  

  智能手表产业链全景图

  

  锂电池产业链全景图

  

  车载摄像头产业链全景图

  

  建筑材料产业链全景图

  

  超全面膜产业链全景图(必收藏)

  

  OLED产业链全景图

  

  各类电池产业链全景图

  

  LED产业链全景图

  

  触摸屏产业链全景图

  

- END -

技术人员革了自己的命? 未来80%IT工作将实现自动化

北京时间11月21日消息,据外媒报道,在上周的Structure大会上,硅谷著名风险投资人、亿万富翁唯诺德称未来80%的IT工作都将被AI系统所替代。不过,唯诺德好像并不担心,相反他补充了一句“我觉得很兴奋。”

唯诺德表示自己并非危言耸听,因为他旗下风投公司投资的两家公司已经在向这一方向发展了,自动化帮他们简化了许多操作步骤。

唯诺德认为,人工智能不但会成为数据中心服务器的大脑,还会在IT界大显身手,抢走多数IT员工的工作。他表示眼下公司的IT部门过于庞大,有了自动化助力,公司运营成本就能大幅降低。

自动化时代到来

唯诺德的论调让在场的大多数人都直冒冷汗,毕竟这意味着技术开发者正在毁掉自己的饭碗。唯诺德看出了观众的不安,他马上调侃道:“别担心,我们都是那20%。”

在大多数人眼中,AI要替代的都是那些重复性较强的蓝领工作,如开出租车和送外卖等,因此努力学习成了人们未来饭碗的保证。不过,唯诺德的一番话打破了大多数自诩为硅谷精英人士的美梦,技术革命者最终会被技术革了命。不过,IT精英们并非唯一的倒霉蛋,未来医生、律师等众人羡慕的高端工作都会被AI替代。

虽然机器替代人工作会让人大开眼界,但大规模的失业会对社会造成严重打击,因此政策制定者必须考虑周全,在机器全面接管前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编译/吕佳辉)

5G为何采纳华为力挺的Polar码?一个通信工程师的大实话

Polar码被采纳为5G eMBB场景的控制信道编码,这两天连续被这条消息刷屏,连吃瓜群众都直呼好爽。

  然而,随着媒体报道的持续发酵,真相在口口相传中变了形,不乏夸大不实之嫌,小编终于坐不住了,也想吐露点心里话,希望尽可能站在客观的角度,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发出一点微不足道的声音,一个通信工程师的声音。

  事件经过我们再回溯一遍…

  2016年11月14日至18日期间,3GPP RAN1 #87会议在美国Reno召开,本次会议其中一项内容是决定5G短码块的信道编码方案,其中,提出了三种短码编码方案:Turbo码、LDPC码和Polar码。

  关于这三种编码方案之争,这已经是5G标准的第二次较量。在2016年10月14日葡萄牙里斯本举行的会议上,LDPC码战胜了Turbo码和Polar码,被采纳为5G eMBB场景的数据信道的长码块编码方案。

  在这个背景下,这一次关于短码块编码方案的争论更为激烈。因为LDPC码已经拿下一局,出于实施复杂性考虑,整个移动通信系统采用单一的编码方案更利于5G部署,比如,3G和4G采用的是Turbo码,估计会有更多人支持LDPC码。

  这样一来,主要由美国企业主导的LDPC码有可能一统5G天下,而华为等中国企业主导的Polar码将前功尽弃。

  由于抛弃Turbo码的呼声较大,在上次会议失利之后,可以说Turbo码基本大势已去,本次5G编码之争最终演变为Polar码和LDPC码之间的拳击争霸赛,一场中美拳击争霸赛。

  

  最终,经过连续熬夜的激战后, Polar码终于在5G核心标准上扳回一局,成为5G eMBB场景的控制信道编码方案。

  

  自此,经过两次激战,在5G eMBB场景上,Polar码和LDPC码二分天下,前者为信令信道编码方案,后者为数据信道编码方案。Polar码和LDPC码一起历史性的走进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而在3G和4G时代陪伴我们多年的Turbo码再输一局,留下了落魄而孤寂的背影。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如果说用力挽狂澜来形容,我觉得并不为过。

  这对于主导Polar码的华为和中国企业绝对利好,毕竟,多年在Polar码上研发投入终于有了盼头。

  但是,我们看到有些媒体的报道,恕我直言,太过浮夸。

  1 、不是“拿下5G时代”

  在5G eMBB场景上,Polar为信令信道编码方案,LDPC码为数据信道编码方案,最多叫平分秋色。同时,后面还有很多路要走。

  我们在前文中提到的eMBB场景不过是5G应用的其中一个场景。3GPP定义了5G三大场景:eMBB,mMTC和URLLC,eMBB对应的是3D/超高清视频等大流量移动宽带业务,mMTC对应的是大规模物联网业务,而URLLC对应的是如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需要低时延高可靠连接的业务。

  本次采纳的编码方案是针对其中eMBB场景,后续还将决定URLLC场景下的信道编码方案,最后再决定mMTC场景(估计在2017年第一季度)。尽管此次采纳Polar码为后续标准话语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革命还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 、Polar码不是华为的,LDPC也不是高通的

  这要从信道编码的历史说起。

  Turbo码是由法国科学家C.Berrou和A.Glavieux发明。从1993年开始,通信领域开始对其研究。随后,Turbo码被3G和4G标准采纳。

  LDPC码是由MIT的教授 Robert Gallager在1962年提出,这是最早提出的逼近香农极限的信道编码,不过,受限于当时环境,难以克服计算复杂性,随后被人遗忘。直到1996年才引起通信领域的关注。后来,LDPC码被WiFi标准采纳。

  Polar码是由土耳其比尔肯大学教授E. Arikan在2007年提出,2009年开始引起通信领域的关注。

  简而言之,信道编码是数学家们原创出理论,通信就是跟着数学家们跑,在他们的理论基础上不断研究试验,使之落地于实际应用。

  为什么有些公司力挺Polar码,有些公司力挺LDPC码?这就像下赌注,看中了某种编码技术,就开始对其研究,一旦赌赢了,那么我的研究成果就能快速落地应用,一旦输了,只能从头再来。比如,华为选择了Polar码,5G也选择了Polar码,这就意味着华为在5G领域更具影响力。当然,在研究中,一定也积累了不少专利。

  所以, 尽管这次Polar码赢了,但个人以为,媒体们不能因为太过兴奋而忽略了数学家们的贡献,更不能张冠李戴,有些东西是没有国界的。

  3 、为何5G采纳了Polar码?

  这个小标题应该叫:5G为何采纳了Polar码和LDPC码?又为何放弃了Trubo码?

  先从什么叫信道编码说起。当我们拿起手机刷朋友圈时,数据通过无线信号在手机和基站间传送。由于受到无线干扰、弱覆盖等原因影响,我们手机发送的数据和基站接收到数据有时会不一致,比如,我们手机发送的1 0 0 1 0,而基站接收到的却是1 1 0 1 0,为了纠错,移动通信系统就引入了信道编码技术。

  信道编码,简单的讲,就是我们在有K比特的数据块中插入冗余比特,形成一个更长的码块,这个码块的长度为N比特位,N>K,N-K就是用于检测和纠错的冗余比特,编码率R就是K/N。一个好的信道编码,是在一定的编码率下,能无限接入信道容量的理论极限。

  在过去几十年里,出现了两种接近容量极限的信道编码技术:LDPC和Turbo码,分别被3G和4G通信标准和WiFi标准采纳。2007年,土耳其教授E. Arikan提出了Polar码,被称为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类能够达到香农限的编码方法。

  所以,这三种优秀的编码技术均进入5G编码标准的法眼,并引发了一场争夺赛。

  为何这场争夺赛这么激烈?都是KPI惹的祸。

  

  5G NR(New Radio)的KPI里,明确规定:峰值速率20Gbps、用户面时延0.5ms(URLLC)。

  这个KPI定得太高,在4G基础上提升了20倍。报告领导,不好完成。

  有多难呢?5G NR的下行峰值速率要求是20Gbps,由于手机(或基站)接收到的每一bit都要经过信道译码器,20Gbps就相当于译码器每秒钟要处理几十亿bit数据。

  举个例子,20 Gbps就意味着译码吞吐量T为20 Gbps,假设译码迭代次数I为10次,处理器的时钟频率F为500 MHz,那么,I *T /F = 10*20G/500M=400,也就是说需要400个处理器并行工作。

  (备注:译码器是信道编码最难实现的一环)

  这也是为何很多人选择放弃3G和4G时代使用的Turbo码的原因之一,因为4G的最大速率不过1Gbps,传统Turbo码通过迭代译码,本质上源于串行的内部结构,所以,有人认为Turbo遇上更高速率的5G时就遇到了瓶颈。比如LDPC译码器是基于并行的内部结构,这意味着译码的时候可以并行同时处理,不但能处理较大的数据量,还能减少处理时延。尽管可以采用外部并行的方式,但又带来了时延问题。

  对于时延,出于技术宅的本能,也请容许我再啰嗦一下。

  5G NR的URLLC应用场景要求用户面时延为0.5ms,这是4G 10ms的二十分之一。之所以要求这么高的时延,是因为我们在体验增强现实、远程控制和游戏等业务时,需要传送到云端处理,并实时传回,这一来回的过程时延一定要足够低,低到用户无法觉察到。另外,机器对时延比人类更敏感,对时延要求更高,尤其是5G的车联网、自动工厂和远程机器人等应用。

  空口0.5ms时延意味着物理层的时延不能超过50μs,而物理层时延除了受译码影响,还受其它因素影响(比如同步),这就需要译码的处理时延一定要低于50μs,越低越好。

  总得来说,这就好比春节的航班,人流太多,要把几亿中国人从南到北,从东向西转移一次,“数据量”太大,这就需要多开航班,并且加快航行速度。

  “航班公司”5G NR表示鸭梨山大,而信道编码表示压力更大,层层传递嘛。

  但是,这点压力还不够,5G表示还能抗。

  刚才我们讲了,3GPP定义了5G三大场景:eMBB,mMTC和URLLC,这些场景对应5G的AR、VR、车联网、大规模物联网、高清视频等等各种应用,较之3/4G只有语音和数据业务,5G可繁忙多了。

  这就对5G信道编码提出了更高要求,需支持更广泛的码块长度和更多的编码率。比如,短码块应用于物联网,长码块应用于高清视频,低编码率应用于基站分布稀疏的农村站点,高编码率应用于密集城区。如果大家都用同样的编码率,这就会造成数据比特浪费,进而浪费频谱资源,这叫编码的灵活性。

  另外,5G还得保障更高可靠性的通信。LTE对一般数据的空口误块率要求初始传输为10%,经过几次重传后,误块率如果低于1%即可。但是,5G要求误块率要降到十万分之一。这就意味着,10万个码块中,只允许信道译码器犯一次错,最多只能有一个码块不能纠错。

  综上,决定5G采用哪种编码方式的因素就是:译码吞吐量、时延、纠错能力、灵活性,还有实施复杂性、成熟度和后向兼容性等。

  比较一下三种编码的译码吞吐量、时延、纠错能力、灵活性和实施复杂性,谁更强的呢?

  小编查阅了最新的大量文献,结果是:被搞得晕头转向,一脸懵逼。这个问题太复杂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比如,有人认为,Turbo码达到了瓶颈,无法处理20Gbps高速率,然而,有厂家证明, 基于全并行设计的Turbo译码器的译码吞吐量能到21.9 Gbps,处理时延可达0.24μs,这也能满足5G NR的20Gbps速率需求

  比如,如果用译码器在译码每一bit时执行的Max,Min和Add操作的总次数来衡量计算复杂度,有人认为Polar码和LDPC码在计算复杂度上优于Turbo码。

  比如,有人说Turbo不够灵活,然而有人指出,LTE Turbo码的码块长度从40到6144,一共有188 种,可以支持不同的业务,而采用多个并行处理器来同时完成码块译码的Turbo码,能更灵活支持不同的码块长度。

  …

  小编试图从技术的角度去找到5G选择Polar码或者LDPC码的理由,然而,能力有限,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

  那么,我们从成熟度和向后兼容性方面看吧。

  Turbo码被3/4G标准采用,LDPC被WiFi标准采用,而Polar码出现较晚,在5G之前还没有任何标准采用。从这方面讲,Polar码的成熟度较低。

  然而,华为表示不服,5G编码标准之争前,海外通信圈就有一篇文章疯传,华为表示,采用Polar码实现了5G速率达到27Gbps,表示满足5G需求没问题。

  至于向后兼容性。5G NR是一种全新的无线技术,是更新换代,不是像2G—>2.5G或4G—>4.5G那样,现网升级即可,这是要运营商买新基站设备的,所以,其实不用考虑后向兼容性。

  不过,对于终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现在的4G手机支持2G和3G,同样,以后5G手机也要支持3G和4G。3G和4G采用Turbo码,如果5G也采用LDPC或Polar码,这就意味着手机要采用两套硬件设计,而译码器是整个基带处理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近72%的基带处理硬件资源和功耗,这可能会导致5G终端成本稍高一点,也可能会稍微拉长一点5G商用化的时间。

  但是,有句老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这一编码方案足够优秀,极具潜力,那么,5G晚到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无非是为了更好的体验多花一点时间而已。

  所以,关于5G为何采纳Polar码,我们的结论是:

  技术分析并没有什么卵用。

  因为,这一场标准之争,在我们看来,早已超越了技术的边界,而是综合实力和话语权的较量。

  Polar码最终能够胜出,只能说明中国通信的崛起,国际地位明显提升,早已今非昔比。

  雷锋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出处

自由软件运动

自由软件运动英语:free software movement或free/open source software movement,简称FSM或FOSSM)是一个推广用户有使用、复制、研究、修改和分发软件等权利的社会运动[1]。接近和相关的运动包括开放源代码运动及自由软件的开放源代码运动。这运动跟1970年代的黑客文化有渊源,而理查德·斯托曼是该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以及精神领袖。

自由软件运动人士认为自由软件的精神应当贯彻到所有软件:他们认为禁止计算机用户行使这种自由是不道德的行为。理察·马修·斯托曼认为贩卖不附带源代码的二进制软件是不道德的,因为这样阻止了软件用户学习以及帮助其他人的权利。然而目前还没有如何实现自由软件运动最终目标的共识。有些人认为应当使用法律手段强制软件供应商提供源代码;有些则认为应当通过抵制专有软件来达到目的。还有一些人则认为时间将证明,自由软件最终在质量上要比专有软件略胜一筹,并会在自由市场上获取胜利。

部分自由软件运动人士也认为其他受专利权保护的产品也应当自由化。还有一些人士则认为有部分资源不应当被自由更改,例如GNU通用公共协议证书,小说等。

 理念

这个运动的理念在于电脑的使用不应该阻碍人际合作。更直接地说,这个运动代表着拒绝专有软件并推广自由软件[2]。它的终极目标在于解放网络世界中的每个人[3]——即每个电脑用户。理查·斯托曼表明这个行动旨在提升而非妨碍科技的进步,因为“这代表我们可以避免许多重复而不必要的系统程序撰写,仅纯粹地促进它在艺术层次的发展。”("It means that much wasteful duplication of system programming effort will be avoided. This effort can go instead into advancing the state of the art."[4])

自由软件运动的成员相信所有的软件用户有享有The Free Software Definition中枚举的自由。许多成员认为禁止他人享有这些自由是不道德的,也相信在创造一个用户可以互相帮助并拥有自己对于电脑控制权的社会,这些自由是必须的[5]

然而,有一些自有软件用户和程序员不相信具有财产权的软件是—严格来说—不道德的,援引在一些商业模型中的例子,专用软件与技术上的功能与便带来效益的增加,以作为他们的论点[6]

虽然社会变迁会是一个科技变迁下非刻意造成的副产物,新科技的倡议者经常宣传这些新技术就社会正面影响一个工具。圣荷西州立大学的教授Joel West解释了许多自由源代码运动的理念。如果假设科技不仅对社会变迁造成影响,并从科技进步主导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待,禁止特定人员使用这些科技是道德的吗?因此—纵使不能造成立刻的改变—自由软件运动还是希望唤醒人们这个运动所能造成的影响,因为能造成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举例来说:与没有电脑时相比,电脑给了我们更多自由,但这些科技媒介究竟是带来自由、或仅赋予少数人特权?这样的道德争论如何取的一个折衷的办法对自由软件运动是个难题[7]

自由软件基金会坚信所有的软件需要说明文件,特别是周到的工程师应做到能更新说明书以反映他们对软件的调整,但他们认为对修改其他著作的自由本身是相对次要的[8] 。在自由软件运动中FLOSS Manuals基金会特别强调提供此类文件的目标。自由软件运动的成员也倡议具实际用途的软件应该自由的[9]

知名自由软件

  • Linux
  • PHP
  • MySQL
  • Notepad++
  • Firefox
  • Thunderbird

行动

 
FISL 16围绕着GNU和Tux吉祥物的自由软件运动的支持者们。

编写及推广免费软件

自由软件运动的核心工作专注于软件开发。自由软件运动也反对专有软件,拒绝安装不给予自由权利的软件。根据斯托尔曼叙述,“在软件领域比专有程序未经授权的拷贝更糟糕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私有软件的授权副本。因为这样做同样伤害其整个用户群体。此外,通常开发商,这个邪恶的犯罪人,就可从中获利。 [10]

创建意识

自由软件运动的一些支持者们会占用公众演讲,或者主持软件相关会议,以提高软件的自由意识。这被视为相当重要,因为接受免费软件的人们,往往不知道它是免费软件。稍后便可能会接受非免费更换,或将增加不是免费软件的附带软件。 [11]

道德平等

玛格丽特·S·埃利奥特,一个在在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软件研究者。不仅列出了可能来自自由软件运动的许多好处,她还声称,它本质上是要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利用互联网。假设计算机是全球访问,由于世界变得更加立足于技术及其发展,创建一个选择性的互联网,只允许部分人在访问,这根据"艾略特自由"是荒谬的。根据许多推动有关自由软件运动的学者的认识,如果人们想要生存在通信和全球援助更加共存的世界,那么全球自由软件更加应该争取一个位置。这个由GNU同伙引发的想法,是促进一个理解当地和全球社区的利益,所谓“合作环境”的一种尝试。 [12]

 

立法

大量的抵制软件专利和著作权法扩张的游说工作已经完成。其他游说则直接专注于政府机构和政府资助的项目中所使用的自由软件。

委内瑞拉政府在2006年1月实施了软件免费的法律。法令第3,390条,授权所有政府机构可以将完成超过两年的软件,编列为自由软件。 [13]

国会议员埃德加·戴维斯·维拉纽瓦和雅克·罗吉克·阿克曼在引进秘鲁法案1609“公共管理自由软件”的过程中,出力极大。 [14] 而这一事件立刻引起微软公司秘鲁分布的注意,而其总经理随后写了一封信给埃德加·戴维斯·维拉纽瓦博士。维拉纽瓦博士的反应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此后对于自由软件的论证,更是被视为经典。[15]

在美国,也已经有了在州政府于州级对促进免费软件使用通过立法的努力。 [16]

发展中采取措施

Ohloh。 一种成立于2004年,发起于2006年的Web服务。用于监视在自由软件社区的软件开发活动,对项目和编程语言的发展和普及提供详细的软件度量和定量分析。

黑鸭子软件。监视很多FOSS软件仓库和分析各种FOSS软件许可证的普及。 [17][18]

 

参考文献

  1. ^ 理查德·斯托曼对于自由软件运动本质的看法 2008在emacs-devel的邮件列表.
  2. ^ Use Free Software. gnu.org.
  3. ^ Stallman interviewed by Sean Daly. Groklaw. 2006-06-23.
  4. ^ The GNU Manifesto. gnu.org.
  5. ^ Why free software?. gnu.org.
  6. ^ Copyleft: Pragmatic Idealism. gnu.org.
  7. ^ The Effect of Computerization Movements Upon Organizational Adoption of Open Source (PDF).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8. ^ Free Software and Free Manuals. gnu.org.
  9. ^ Stallman, Richard. Why Open Source Misses the Point of Free Software. GNU Operating System.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11 February 2013].
  10. ^ Transcript of Stallman on Free Software. FSFE. 2006-03-09.
  11. ^ Transcript of Stallman speaking at WSIS. Ciarán O'Riordan.
  12. ^ Mobilization of software developers (PDF). Institute for Software Research.
  13. ^ Free software liberates Venezuela. Free Software Magazine n°10. 2006-02-08.
  14. ^ A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Free Software bill proposed in Peru.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4, 2010).
  15. ^ Peruvian Congressman Edgar Villanueva writing to Microsoft about free softwar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9).
  16. ^ Open source's new weapon: The law?.
  17. ^ Top 20 licenses. Black Duck Software. 19 November 2015 [19 November 2015]. 1. MIT license 24%, 2.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GPL) 2.0 23%, 3. Apache License 16%, 4.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GPL) 3.0 9%, 5. BSD License 2.0 (3-clause, New or Revised) License 6%, 6. GNU Lesser General Public License (LGPL) 2.1 5%, 7. Artistic License (Perl) 4%, 8. GNU Lesser General Public License (LGPL) 3.0 2%, 9. Microsoft Public License 2%, 10. Eclipse Public License (EPL) 2%
  18. ^ Black Duck Open Source Resource Center. blackducksoftware.com. [26 April 2011].

外部链接

参见

About Us

Since 1996, our company has been focusing on domain name registration, web hosting, server hosting, website construction, e-commerce and other Internet services, and constantly practicing the concept of "providing enterprise-level solutions and providing personalized service support". As a Dell Authorized Solution Provider, we also provide hardware product solu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company's services.
 

Contact Us

Address: No. 2, Jingwu Road, Zheng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Phone: 0086-371-63520088 

QQ:76257322

Website: 800188.com

E-mail: This email address is being protected from spambots. You need JavaScript enabled to view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