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家谈中国式家教五大特色:家训是最有效手段

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
 

 

郭家早年合影

(一)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层单位,家庭和谐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的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如夫妻、父子、祖孙、母女、兄弟姐妹等,这些关系建立于仁义基础之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仁妻义。孔曰:“父子笃(父子相亲),兄弟睦(兄弟相睦),夫妇和(夫妇相和)家之肥也。”(《礼记·礼运》)所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之意。在孔子看来,家庭中虽有尊卑男女之别,但发表不同意见是允许的。这些关系也有矛盾的时候,是需要协调的。协调得好,成为一团和气,大家都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财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所谓“家和万事兴”或叫“和气生财”。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是一个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分工、责任、权务和义务。所有角色互相配合,组成团结协作的整体。这就是家庭的和谐,它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所谓“和”,即和谐、融洽相处;所谓“同”就是与别人完全相同,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独立性。孔子坚持“和”的原则,做到与别人和谐相处。这就需要认真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胸怀坦荡;其次,要允许别人有自己的个性和见解,尊重别人意见,与别人以人格平等的方式共存;第三,人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认真沟通与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启发,逐渐取得共识。如果一时难以取得共识,采取求同存异的办法处理矛盾,协调关系,这就是“和”。只要大家都有君子之风,都能坚持和而不同,那么大家都可以在和谐的环境中生活。家庭就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如果家庭要弹奏出和谐和睦的乐章,那么基调就是尊重,主旋律就是友爱。家庭的慰藉、温暖除了感情的满足、生活的协调,更在于临危前的忠告,深渊边的劝阻。这就是家庭的和谐,必然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郭齐家先生与夫人

(二)人伦之道始于夫妇

《周易·序卦传》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咸卦象征夫妇之道,接着就是恒卦,象征夫妇关系的恒久意义。

《礼记·中庸》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认为君子之道首先体现在夫妇关系之中,至于讲到究竟,就能洞察贯彻到天地之间。

《诗经》中《周南》讲“文王之化”熏陶出“后妃之德”,而“后妃之德”又是“人伦之始”、“王化之基”。人类的一切良好的政治、历史、文化、社会、家庭都建立在夫妇关系必须符合“正道”上。夫妇关系一坏一切坏。“正道”就是人类必须遵守的普遍道德原理。

在人类各种文化、宗教、哲学思想中,没有比中华文化更重视夫妇之道与家庭和谐的了。

在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中,首先就指出发表这一“宣言”是“鉴于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这可以说是对中华文化“人伦之道始于夫妇”的一种现代表述。

虽然《世界人权宣言》写入了这些内容,但在现今世界中仍未消除“性剥削和性歧视”等丑恶现象,以致在世界宗教议会大会1993年于芝加哥通过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中说:“在世界各地,我们仍然看到该受谴责的种种形式的男权统治,一种性别对另一种性别的支配、对妇女的剥削、对儿童的性虐待以及强迫卖淫”。“我们谴责性剥削和性歧视,这是一种最坏的对人类的贬低。”“没有伙伴式的共同生活,就没有真正的人性。”由此可见,夫妇之道也是走向“全球伦理”的基础。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有着重视个人的自由与权利而忽视相互之间的责任与义务的倾向,这也给现代社会造成了婚姻不稳定、离婚率高、独身者增多、生儿育女者渐少等家庭与人口的危机。在人类义务国际行动委员会1997年提交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世界人类义务宣言》中,首先指出发表这一《宣言》是“鉴于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并且意识着承担义务或责任。”加上了“承担义务或责任”,这对于中华文化“人伦之道始于夫妇”的现代世界意义就更加全面了。

然而遗憾的是,近年来我们对“人伦之道始于夫妇”的传统观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家庭的重大意义阐述甚少,社会上有些人对“性解放”、“性自由”又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与引导,这些方面现在已经引起社会上各界有识之士的严重关注。

资料图

(三)使家庭和谐融洽的孝道

中华文化提倡孝道,其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由此形成一种浓烈的家族亲情,对家庭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中华民族之所以形成坚韧的伦理实体并经久不衰,与这种孝悌之德的弘扬及其所形成的稳固的家庭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孝悌之情的扩展就是所谓“忠恕之道。”“忠恕”是由“仁”派生出来的。是“仁”由家族之爱走向泛爱的中介环节。孔子认为“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其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在此基础上中国人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宽广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既出现了无数孝子慈父、仁兄贤弟,也培养了许多为民请命、杀身成仁的仁人志士。

传统的孝道珍重生命的价值,不仅珍重活着的生命,也珍重死去的生命。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的事业,继承祖辈的积极精神和意志,这使家族乃至民族不断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同时,中华文化还重视“知恩思报”,中国人早就有“投之木瓜,报之桃李”的道德教训。孔子把“孝”的准则诉诸回报的情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中华文化强调要报父母养育之恩、师长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与此相反,“忘恩”与“忘本”、“负义”是同义的,必然会受到严厉的道德谴责。在漫长的文化积淀中,“知报”已经成为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征。

“岂无万里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

“勿以小嫌疏至亲,勿以新怨忘旧恩”。

“千年奇幻总归孝,万道波涛总化夷。”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习近平总书记在羊年春节团拜会上还朗诵了这首诗,并说:“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生动表达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节。”

父母的恩德像太阳,子女如同小草。小草啊,如何回报太阳的伟大恩德呢?行为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人生,有因必有果,每一孝悌行为,都会结善意的果。

其实,中华文化的孝道意义还不止于此。大家知道,人的先天之命在最近这一阶段上是直接由父母孕育的,虽然人出生后就独立于父母之体,但人的根还扎在那里,数还存在那里,故而孝敬父母实际上也是在培固自己生命的根基。所以中华文化强调孝敬父母,不仅有人道、家庭伦理层次上的意义,它还包括着更深刻的生命意义。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是由大自然和祖祖辈辈等诸多的时空因素演化而成,它不是孤立的,它是一条前因后果长线中的一段,一个诸多因素联系网或球上的一点。

孝道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一切圣贤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根本,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源泉。“忠臣出孝子之门”,国家栋梁之才来自于孝子。弘扬孝道,利国利世利民。

颜氏家训

(四)家教最有效的手段是家训

中国古代重视家庭教育,家庭在把自己的子女送入社会之前,要把道德准则、社会规范、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角色所需要的知识经验等,传授给自己的子女。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重孝道、重亲情的国家,其治理、安定主要依靠家族、家庭的维系力量作为基础。家族是一个“大家庭”,它不仅有族规、族法、族田、族产、还有族训,家训、族学、家学等等。

中国古代人们多把“名垂青史”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因此光宗耀祖是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教育出一个好子弟,不仅家庭可以“与山俱高,与水俱长”,长久地存在下去,并享有盛誉,国家也会因此兴盛。如果把子女培养成贤人君子,就可以彰显祖功宗德。

正是因为中国古代重视家庭教育,也正因为古人认为个人的成功不仅意味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同时也是家族与长辈的人生价值实现,所以家族家庭教育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青少年儿童不仅要接受来自父母亲的教育,还要接受来自大家庭中的祖辈和父辈的教育,其言行举止无一不受到大家族成员的关注和引导。

家训的形式有很多种,如训诫、遗言遗训、书信、诗歌格言警句、著作等等。如诸葛亮的《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把修身、养德、明志联系起来,认为只有宁静、俭约、淡泊才能有君了之行。也就是说,首先要在个人的内心世界营造一种宁静、淡泊的氛围,不为外部世界的物欲而迷惑,这样才能达到“淡泊以明志,宁静的致远。”这样的训诫的力量是十分深刻的。又如《曾文正公家书》约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最多的。家书写得辞意恳切、语言简炼明畅,苦口婆心娓娓道来,肺腑之言跃然纸上,令人感奋。由于曾国藩的子弟有不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所以人们都认为他“教子有方”,《曾文正公家书》也就格外受到推崇。

家训往往是由家庭中的长辈或有名望、有社会地位的子弟所撰写,作为为人处事的准则传授给家庭的子弟,教育家庭的子弟;也有的是由子弟追记长者之言、垂范后世的。家训大多是撰写者本人或家中长者人生经验和感悟,他们“语语折衷于圣贤,而日用伦行不出其范围”,在鼓励子弟上进和“折衷于圣贤上”表现出共同的价值取向。它们不仅包括日用道德准则、家庭伦理和价值观念、行为处事的规范和戒条,还包括生活的情趣、职业的选择、读书学习的技巧以及各种社会角色的预期等等。为了使子弟能成为一个好人,于是他们把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知识传授给子弟,要他们读书耕田、布衣蔬食、以清贫勤苦立家业。为了子弟读书进仕,增长见识,修养心性,于是他们教给子弟读书、修身养性以及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为了子弟立身处事,保住家业,他们告诫子弟选择好一门职业,掌握好一种技艺,并把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知识、经验传授给他们。由于家训作者们的丰富人生经验、较高的文化学术修养,以及他们对子弟的殷殷期望,使他们与自己的子弟之间,既有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家长与子弟亲情相向的关系。因此,他们在教育子弟时,既注重知识教育,也注重道德教育、人生教育,这三种形式的教育往往交织在一起,形成中国古代家训教育的一大特色。

家训、家教的目的,是为了子孙“敦伦立品、修身树德、绍继家风、培育人才。”在子孙入世之前,完成其人格教育,教其如何修德、守分、进学、处世、立业等等。从一篇篇家训中,可以看到先贤先祖的苦心,真是为子孙作百代计。

当代国学大师汤用彤先生(公元1893-1964年)在教育其子汤一介先生(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中华孔子学会会长)时说:“家风不可中断。一个家庭应该有他的家风,如果家风断了,那么这个大家族也衰落了。”汤用彤的曾祖父就培养了三位进士,其中包括汤用彤的父亲汤霖。汤家家教极严,家训中有“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等语。汤用彤先生学贯中外,能同时开中国、西方、印度哲学思想方面的课程,可谓古今无俩!汤一介先生继承前两代人及北大前辈们而发扬光大。

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古代的家训家教,重读古人经典家训,重立今人家教观念,培植家风、修身齐家、故曰:家和万事兴、子孝人伦正。家风看世风,此淳彼亦淳。这也是当代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应关注的。因为子弟个性、人格的形成,家训家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从某种单座上说,家训家教也是我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

资料图

(五)家庭教育与儿童读经:多读古诗文,扎好中国根

中国古人将儿童称为童蒙,即不大懂事的孩子。《易经》中有蒙卦,讲童蒙的启蒙教育,蒙卦,下坎上艮,象征“蒙稚”。《序卦传》:“物生必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蒙卦下坎为水、上艮为山之象。《象》曰:“山下出泉。”童蒙好像是安静的如如不动的青山下的清澈的渊泉。山静、泉清,象征着童蒙的天然善性,是极为宝贵的资源。那么如何去启蒙开发呢?《彖》曰:“蒙以养正圣功也。”意即童蒙时应当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保持其天然善性,这是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象》曰“君子以果行育德”。意即君子因此果断决定自己的行动来培育美德,需要坚毅的心志和长期的过程。童蒙等待君子去启蒙,君子将他们引上正道,所以给童蒙以正心教育,即用最好的思想培育他们的德性,这即是“正心育德”的道理。

《易》:“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蒙卦象征蒙稚:亨通。并非我求有于童蒙来启发蒙稚,而是童蒙需要启发蒙稚有求于我,初次祈问施以教诲,接二连三地滥问是渎乱学务,渎乱就不予施教。利于守持正固。

用什么内容对儿童正心育德、防渎乱干扰呢?中国古代的蒙养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对儿童身心健康是有益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列为“儿童德育教科书”向全世界推广。《三字经》集中概括了中华文化的基本道德精神,对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天文历史等有基本介绍,言简意赅,确实适合儿童启蒙教育。《弟子规》也是一本家庭教育的好教材,同时也是开启童蒙心灵的金钥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无论你今后地位有多高,金钱有多少,文化有多深,做人的标准却是一样的。所以从小先学习做人的标准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是一种精神培养和性情的养成,为他以后继续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了良好的铺垫,使他终生受益。

现在家庭教育也要注意“多读古诗文,扎好中国根”。从“三、百、千、千”《弟子规》开始,还有《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增广昔时贤文》、《笠翁对韵》、《唐诗三百首》等等。然后深入《四书》、《老庄》、《古文观止》等精彩篇章,让孩子在记忆黄金期(15岁之前)先背下来再说,使其未来有一个发展的宽广平台,以后自能慢慢“反刍”,一生受用不尽。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然现在家庭教育还要配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要注意“扎好中国根,学做现代人”。可以中外儿童文学经典为主。童话、寓言、科学、故事、实用文等广泛涉猎,注意民族性、人文性、工具性与现代性等和谐地统一起来,从而真正造就一代新人。

“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2014年9月9日《习近平主席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东方西方汇通,传统现代结合,科技人文配合,是理性文化的复活。家庭教育可以为理性文化的复活奠定一定的基础。既然是家庭教育,那就一定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家长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越高,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就越好。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三字经》、《弟子规》、亲子共读,一起进步,共同成长,这是近年来民间创造的“扎好中国根”的形式。这样的中华文化的复兴是可以期待的。所以未来的中国将是真正的礼仪之邦,是一个有“天地之心”、有“生民之爱”的民族,会真正的“仁者无敌”,“仁者无敌于天下”。让我们承接文化,开启生命,寻回民族智慧,重植文化之根。“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提交评论


安全码
刷新

 

自1996年以来,公司一直专注于域名注册、虚拟主机、服务器托管、网站建设、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服务,不断践行"提供企业级解决方案,奉献个性化服务支持"的理念。作为戴尔"授权解决方案提供商",同时提供与公司服务相关联的硬件产品解决方案。
 

联系方式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经五路2号

电话:0371-63520088 

QQ:76257322

网站:800188.com

电邮:该邮件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微信:用企业微信联系